肩負“落月”任務的嫦娥三號已整裝待發,將於12月2日1時30分在西昌發射。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、被譽為“嫦娥之情趣用品父”的歐陽自遠對嫦娥三號有著怎樣預期?中國探月工程未來將是怎樣的藍圖?又是什麼的信念讓這位78歲的老人將自己的畢生精力貢獻於中國的航天事業?新浪網對此進行了獨家採訪。
  新浪:支票貼現中國發展探月工程有何意義?嫦娥三號在探月工程中處於哪個階段?
  歐陽自遠:我們已經完成的航天工程全部是圍繞著地球轉,中國人也應該逐步離開我們的地球到另外一個天體。月亮是距景觀設計離我們最近的天體,所以人類一般是先探測月亮,然後拓展到火星、金星、太陽以及整個太陽系。人類永遠懷著好奇要去探測遼闊的太空,使我們擴展眼界、瞭解宇宙,更能夠使我們理解自己居住的地球,它將來會怎麼發展。
  就航天工程來說,特別是探月工程、載人航天工程,是我們國家的標誌性工程,可以看出中國的技術水平、科學水平和人才隊伍的實力。對普汽車貸款通民眾來說,航天工程在短時間內不會直接解決我們“吃什麼、穿什麼、用什麼”的問題,但技術的發展卻為此提供了強大的後盾。
  舉個例子,美國阿波羅發展了三千多種新技術,它帶動了整個上世紀60年代、70年代高新技術的發展,誕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工業群體。阿波羅到現在已經四、五十年,據統計,其投入產出比是1:14,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。一些技術應用到各種民用工業里,使整個民用工業提到一個新臺階上。這對人類的造福非常全面,包括通訊、醫療等等。整個國家的實力、技術水平的增長必然也會帶動全體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,使整吳哥窟個國家富強起來,這是我們的目的。
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分為3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無人月球探測,嫦娥一、二號綜合性、全球性地瞭解月球,為嫦娥三號摸清情況,衝破一些技術的困難。嫦娥三號要完成落月探測,對月球進行精細探測。以後會做嫦娥五號:能夠把月球上的樣品自動採集、打轉,取回,而且要把它安全地運回地球供科學家們研究。
  這三步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中國人可以到月球,可以安全地落下去,不但可以落下去還可以把月球上的東西帶回來。有了這幾步熟練的技術能掌握,我們完全有把握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月球,這叫載人登月。嫦娥三號是一個關鍵環節,是軟著陸在月球上。我們能實現這一點,表示中國人能夠到達另外一個天體上。
  月球有豐富的能源、資源和特殊的環境,對人類的持續發展發揮重大的支撐作用。對於這樣一個天體來說,我們要去瞭解它、去探測它。
  新浪:嫦娥三號具體有哪些任務?  
  歐陽自遠:嫦娥三號是落月探測的任務,嫦娥三號包括兩個探測器:一個著陸器加上一個月球車。月球車是裝在著陸器里被鎖上,然後由著陸器著陸。
  到了月球後,著陸器要施展開,得到電源,調試所有儀器。調試好,給月球車供電,讓月球車有了活力。然後著陸器打開一個梯子,讓月球車走下來,這樣就跟著陸器分開了。著陸器不能動,就待在月球上。月球車能夠走動,能夠自己導航,自己選擇路線,自己爬坡,自己避開障礙,它的所有信號自己傳回地球。著陸器也是自己調整儀器,自己探測,把得到的數據自己發回地球。著陸器是不動的,我們叫做“就位探測”;月球車是移動的,我們叫“巡視探測”,這兩個相互配合,聯合工作。
  探測器上放了很重要的科學儀器。著陸器有兩項重要的任務,是世界上沒人乾過的:一是“觀天”。有一臺天文望遠鏡放在著陸器上,在月亮上觀測天文,這是史無前例的。它有什好處?地球上颳風下雨,雲遮霧罩,電離層攪著,又有污染,限制很多。月球上真空,可以觀察得更清楚,這是天文學家觀測天文夢寐以求的環境。
  二是“看地”。在月球上可以做一些特殊的工作,比如專門做地球外面等離子體層的結構和它密度的變化,探測的意義在於瞭解地球空間環境的變化。在月球上看,一看就是半個地球,24小時轉一圈,可以連續看14天。阿波羅16曾經放置過一臺極子相機在月亮上,但它的波段、觀測的任務跟我們不一樣。
  我們在月球車上也放了很多儀器,有一樣東西前人也沒有做過:在月球車底下放了一臺雷達,發射雷達波到月亮的地底下。它有波段:一個是測20米深那一段的土壤層結構是否分好幾層,怎麼分,有沒有大石頭;另一個波段是做100米深月球上部的結構。而且月球車有一個好處,可以一邊走一邊測,也就是“測月”
  嫦娥三號是著陸器與月球車聯合探測,觀天、看地、測月這都是別人沒乾過的,這是嫦娥三號最重要的科學任務。
  新浪:何謂“軟著陸”?它為何成為嫦娥三號任務的最難點?    
  歐陽自遠:嫦娥三號將要軟著陸月球,軟著陸月球很難,主要問題是:第一,月球是真空,不能用降落傘,不能夠慢悠悠地落下去,要是掉下去,肯定砸碎了。第二,儘管嫦娥二號為了準備嫦娥三號著陸精細地探測了降落區,做了一米分辨率的圖,但一些小型的岩石也會產生致命的影響。    
  一般來說,軟著陸會在地面經過多次演練,而且計算機程序早就設置好了。當然誰也不敢絕對保證不出一點事,著陸器不能正常軟著陸月面,撞碎了,功能實現不了,就意味著失敗了。
  新浪:什麼是虹灣區嗎?為何會選擇這個點作為著陸點?    
  歐陽自遠:選一個點必須進行各種指標的比較。我們首先在月球的正面,選擇6、7個可以降落的位置,然後比較出最合適的點。,第一,通訊是否暢通無阻;第二,能源是否供應最充足;第三,地是否比較平坦,要確保安全;第四,一定是別人沒去過的地方。最後挑下來是在虹灣。虹灣在雨海的西北面,是一個砸出來的大盆地,砸時往外扔出去的東西堆在邊上,堆出一座山,這個山像一條彩虹,所以這個海灣就叫虹灣。
  新浪:月球的溫差特別大,如何保證著陸器和月球車的能源供應?    
  歐陽自遠:著陸器和月球車都有自己的太陽能翅膀。既然全是太陽能,就有一個限制:只能在白天干活,晚上不能幹活。晚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:太冷太長。一個晚上相當於半個月,溫度達到零下180度,電子學儀器經受不了會凍壞。所以必須採取措施:晚上“冬眠”,並且給這些儀器保溫。保溫的辦法只有一個:用核電池。核電池能長期工作,就像各家的暖氣一樣,讓你的屋子增暖。所以晚上靠核電池來提高環境的溫度,確保它到第二天太陽一齣來分別叫醒,該起來了該幹活了。
  新浪: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懷令您一直執著於中國的航天事業?
  歐陽自遠:我不是學航天的,我1952年進大學,那時候國家剛建立,需要礦產資源實現工業化。那時候年輕人響應國家號召,所以別的專業我都不考慮,就學地質。我念的是北京地質學院(現中國地質大學),後來還進入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。
  也許很多人奇怪:你一個學地質的,怎麼後來成為一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了?這不是很奇怪嗎?我要說,對我們而言,月亮、火星就是一個小地球,它是怎麼起源的、錶面的地形地貌怎麼樣、有哪些石頭構成,它的內部怎麼結構,它是怎麼演化到今天的,有沒有大氣,有沒有水,這都是地球科學的問題。 我做了首席科學家後,跟世界各國月球探測的首席科學家一起經常討論問題,一見面全是我以前的老朋友,都是搞我這一行的。
  有人會問我“你怎麼乾這些?這些東西不能吃不能穿,是純粹的基礎科學”,研究者要忍受著孤獨、寂寞,沒有人關心,太難堅持了。但我一直感覺到中國總有這樣一天的出現:發射衛星、探測月球、探測火星,這個信念始終鼓舞著我。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,我可以準備,吃再多的苦也可以,我寫了很多文章告訴大家這其中的偉大意義。我想這也許是對科學、對探求的痴迷和熱愛才能夠堅持下來,我沒有別的想法,想把這事乾好。    
  對於這一代年輕人來說,他們有非常好的條件,計算機“嘩啦”一下,什麼東西都可以找到。但是,便利的條件也讓一些人開始懶惰,不能真正沉下心來專致於這項事業。中國下一步要探測整個太陽系,會有更多優秀的年輕人來擔當重要的責任。所以我真誠地希望年輕人能夠打好堅實的基礎,培養一種科學精神,專心致志地探索自然的奧秘。同時,年輕人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,為未來中國的發展、未來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貢獻,真正地立志於人類的科學探測,為人類做貢獻。胸懷一開闊,再大的苦也能吃得了,這也是我真誠的祝願。
 
(編輯:SN027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l94zlgk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